品牌介紹 About

創辦人張天得先生
南門魚丸店創立於民國40年。當時的創辦人張天得先生,在南昌街賣魷魚羹小吃,在因緣際會下學到做魚丸的技術。之後每一天張天得先生就拉者三輪車到中央市場批發魚類,從剝皮去骨到混和魚漿製作魚丸。

在當時台灣人都有祭祀的習慣,初一、十五都要拜拜,可並不是每一個家庭都有冰箱。所以張天得先生又研發了甜不辣、雞捲等可以室溫保存比較長時間的食品來適應市場。之後為了供應台北市學校的福利社及北部各大市場下游廠商,開始引進機器增加生產量。

 

南門市場經歷

  • 西元1906年(民國前5年)

民國前城外獵戶、農戶將所獲及收成之商品到南門城門外販售,城內人出城購買生活所需,形成南門城外市集。

  • 西元1926年(民國15年)

因南門市集原有空間不敷使用,增建一棟以經營五金、文具、藥品、皮鞋等商品為主的市場,並嚴格限制營業種類。日據時期於位在舊城南門口外之市場因行政區屬臺北州臺北市千歲町,又名千歲市場,創建時為一棟磚造平房,亦是當地的蔬果集散中心。

  • 西元1945年(民國34年)

台灣光復後,南門市場又闊充市場外攤位,增加魚、肉、蔬菜等攤位,堪稱台北市最具規模,貨色最齊全的市場,生意鼎盛,名揚台北,台灣光復後,更名為南門市場。

  • 西元1949年(民國38年)

政府遷臺後,台北市湧進各省人口,因為「家鄉味」的思念,也將大陸各地特色食品帶進來,南門市場開始逐漸洋溢大江南北氣息。

  • 西元1969年(民國58年)

配合臺北市各行政區籌建行政大廈計畫暫時遷至南海路臨時市場營業。

    .西元1981年(民國70年)

全體攤商遷入新建完工南門市場營業;完工後,南門市場分為地下一樓及地上一、二樓;一樓以熟食及南北貨為主要商品,二樓以百貨、飲食為主要商品,地下一樓則以生鮮蔬果、魚、肉及南北貨為主要營業品項。

  • 西元2008年(民國97年)

為了強調節源,大樓架設了太陽能板提供部分電力,於建物外表設置植栽牆,落實節能減碳與綠美化,讓南門市場蛻變成環保綠建築。

  • 西元 2011-2012 年 ( 民國 99-100 年)

市場硬體設備電器老舊,南門市場分樓層整修,重新規劃市場水溝、地面防滑及公共設施,並於加強美食廣場燈光及攤位規劃,設置共食區,並辦理許多行銷活動推廣市場。

  • 西元 2012-2019 年 ( 民國 100-108 年 )

中正區行政中心大樓及南門市場,被判定為「海砂屋」,及台北捷運「萬大線」連通工程,面臨拆除改建的命運,2016年配合捷運萬大線施工規劃進行拆除。臺北市政府在臺北市杭州南路與愛國東路口的華光社區特二區設立臨時中繼市場,並於2018年8月9日動土開工,完工後讓市場攤商遷入。南門中繼市場於 108 年10月17日開始試營運,攤商利用試營運期間調整營業習慣及加強顧客服務能力。

  • 西元 2023 年 ( 民國 112 年 )

2023年10 月 7 日新南門市場正式試營運,耗時近 5 年,新南門市場終於改建完成,12 層樓新館由大量玻璃帷幕包覆,原有的 254 家美食攤位有悉數回歸。


分享味道

第三代接班人張瑞南先生說:製造食品是良心事業。張瑞南先生從小看見爺爺、爸爸和顧客親切的互動,深感客人就如自己的家人朋友一樣。喜歡和顧客朋友互動時分享烹飪的技巧。

南門魚丸店目前最受歡迎的產品,是張瑞南先生和太太郭婕汝女士一起研發的手工蛋餃,有別於機器量產的蛋餃,手工製作的蛋餃口感更飽滿。

起初蛋餃的口味只有一種,我們聽見顧客朋友們對口味的喜好,陸續又研發了10種,讓有不同需求的朋友都能買到喜歡的口味。

如今南門魚丸店已經傳承至第四代,許多熟悉的朋友也帶著他們的下一代來與我們相遇,感謝你們的信任,家和味道的傳承在我們彼此之間分享與流動著。

邀請您有空時和家人朋友一起來南門市場逛逛吧!這裡有老味道、有老朋友、有人情味。